龙门吊作为风电设备制造与安装基地的核心吊装装备,其技术迭代与应用形态始终紧跟风电装备大型化进程。从早期适配小型风机的通用设备,到如今承载千吨级构件的专用巨臂,它在基地场景中的每一次升级,都精准回应了叶片、机舱、导管架等核心部件的吊装需求,成为风电产业落地的关键支撑。
2000 年前后,国内风电产业起步阶段,制造与安装基地的龙门吊以中小型通用机型为主。彼时风机单机容量多在 1.5MW 以下,叶片长度不足 40 米,机舱重量仅 30 余吨,基地多采用 50-100 吨级轨道式龙门吊完成基础转运。金风科技早期位于北京的组装基地,便使用改造后的通用双梁龙门吊,配合人工辅助定位,将机舱部件从生产车间转运至总装工位。这一时期的设备缺乏专项设计,在叶片吊装时需额外搭建辅助支架,且因未考虑风电部件的细长结构特性,偶发磕碰损伤问题,效率与安全性均受限制。安装基地则更依赖履带吊配合,龙门吊仅作为场内短途转运工具,应用场景十分有限。
2010 年后,随着风机容量跃升至 2.5MW 以上,风电基地的龙门吊开始向定制化、大吨位转型。制造基地率先突破:叶片长度突破 50 米,需大跨度设备适配,中复连众连云港基地引入 120 吨级大跨度龙门吊,跨度达 42 米,通过柔性吊具避免叶片吊装时的应力损伤;机舱重量增至 80 吨,明阳智能中山基地的 160 吨双小车龙门吊投入使用,通过双钩协同实现机舱与发电机的精准对接,将组装误差控制在厘米级。安装基地的龙门吊应用也逐步深化,陆上风电场配套的基地开始采用可移动龙门吊,在现场完成塔架分段的预组装,减少高空作业风险。这一阶段,设备开始融入风电场景特性,防腐涂层与防风设计显著增强,适配沿海与高原基地的复杂环境。
如今,超大型化与高精度已成为风电基地龙门吊的核心特征,在深远海风电项目中尤为突出。制造基地里,巨型龙门吊成为 “标配”:揭阳惠来临港产业园的 2000 吨级龙门吊,高 127 米、跨度 89 米,能轻松吊起 2000 吨重的风电导管架与深海养殖平台组件,操作手需以厘米级精度完成定位衔接;振华重工为台湾洲钜风电打造的 1500 吨龙门吊,虽以整机运输技术为亮点,但其 137 米的高度与 1500 吨起重量,精准适配了高雄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的重型构件吊装需求。安装基地的设备则侧重极端环境适配,沿海基地的龙门吊普遍具备 17 级抗风能力,通过液压闭环伺服系统实现毫米级定位,在导管架与风机基础的对接作业中,有效弥补了海上吊装的精度偏差。
从早期的通用改装设备到如今的风电专用巨臂,龙门吊在制造与安装基地的应用轨迹,始终与风电装备的尺寸、重量升级同频共振。它在车间里守护叶片的完好转运,在港口基地完成导管架的巨型组装,用钢铁力量支撑起风电产业从陆上到深海的拓展历程。
河南省宏远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27935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