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移动模架技术应用于桥梁施工以来,应力与变形监测便成为安全管控的核心手段。这种监控并非简单的数值记录,而是通过实时捕捉模架受力与形态变化,构建 “风险预警 - 应急处置” 的安全闭环 —— 应力监测守护结构承载力底线,变形监测防范失稳风险,两者共同构成模架安全的 “感知神经”,这一作用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被反复验证。
应力监测是把控模架承载极限的核心防线,直接关联结构强度安全。移动模架在拼装、浇筑、过孔等阶段均承受复杂荷载,主梁、牛腿、托架等关键部位的应力变化是安全与否的直观体现。行业规范明确要求,应力值需控制在钢材设计强度的 80% 以内,且需设置预警值提前干预。滨州乐安黄河大桥施工中,52 米跨度模架的主梁与墩旁托架处均布设应力计,浇筑至第 8 小时时,跨中应力达预警值,监测人员立即暂停布料,排查发现是支撑点受力不均,通过增加临时顶撑避免了主梁开裂。反之,某山区桥梁项目因省略牛腿应力监测,浇筑时应力集中导致焊缝撕裂,模架局部坍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,成为典型教训。
变形监测是防范模架失稳的关键抓手,精准捕捉结构形态异常。模架的竖向挠度、横向偏移、沉降变形直接反映整体稳定性,任何超出限值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风险。规范对跨中挠度的控制通常不超过 20 毫米,横向偏移需小于 5 毫米。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过孔作业中,全站仪每 30 分钟记录一次主梁变形数据,当监测到横向偏移达 4.5 毫米时,立即启动调平系统校正,避免了模架偏航失稳。混凝土浇筑阶段的变形监测更显重要:某跨江大桥浇筑至 60% 方量时,位移传感器显示跨中挠度超预警,经查是模板支撑螺栓松动,及时加固后未造成梁体线形偏差。而历史上曾有项目因未监测脱模后的沉降变形,模架因支腿不均匀下沉导致主梁侧弯,被迫拆除重建。
施工监控与安全保证的关联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化,却仍面临执行层面的短板。早期移动模架施工多依赖人工观测,精度低且响应滞后,某 1990 年代的铁路桥梁项目因未及时发现应力超限,导致模架坍塌。如今虽有明确规范要求 —— 施工前需编制专项监控方案,对传感器进行标定校验,但中小项目仍存在疏漏:某项目未定期校准应变计,数据失真导致应力超标未预警,幸得监理巡检发现焊缝裂纹才避免事故。更常见的问题是监控与处置脱节,部分施工队虽记录数据却未设置预警机制,待变形肉眼可见时已错过最佳调整时机。
从早期人工观测到如今的自动化监测,应力与变形监测始终是模架安全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。这些数据并非冰冷的数值,而是模架结构状态的 “健康报告”—— 应力数据守护强度极限,变形数据预警失稳风险。那些因监控缺失或疏忽导致的安全事故反复证明:施工监控技术与模架安全的关系,本质是 “数据精准感知” 与 “风险提前管控” 的深度绑定,唯有严格落实监测要求,才能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河南省宏远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27935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