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 1959 年联邦德国首次将移动模架技术应用于桥梁施工以来,测量技术便成为模架精准定位的核心保障。全站仪的点式精测、GPS 的动态定位、激光扫描的三维重构,分别在模架拼装、过孔、校模等关键环节承担定位职责,三者的组合应用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,逐步构建起 “基准校准 - 动态跟踪 - 形态校验” 的定位体系,直接决定梁体施工的线形精度与结构安全。
全站仪以高精度点测量为核心,成为模架定位的传统核心技术。其通过三维坐标法实现模架关键点位的精准放样,在拼装阶段尤为关键:在墩顶测设中心点时,需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法建立基准坐标系,将模架支腿、主梁的安装坐标逐一校准。某客运专线连续梁施工中,工人将挂篮前移至大致位置后,次日需用全站仪对边界中桩点及翼缘板位置进行放样,同时测量底模与顶模标高,确保模板平面与高程位置完全符合设计要求,否则需重新调整后才能固定模板。智能全站仪的免棱镜技术更提升了操作效率,在桥梁模架施工中可直接对钢构件进行测距定位,避免了传统棱镜架设的繁琐流程,且精度能控制在毫米级。历史上,青岛女姑山跨海大桥等早期引进国外模架的项目,便主要依赖全站仪完成定位校准,但其受视线遮挡影响较大,在复杂地形中需多次迁站。
GPS 技术以动态定位优势,破解了复杂环境下的模架定位难题。20 世纪 90 年代 GPS 民用化后,其在移动模架定位中的应用快速普及,尤其是 RTK 技术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实时定位,在水域、山区等全站仪难以作业的场景中优势显著。某跨海大桥施工中,采用 Trimble 5700 型 GPS 接收机建立基准站与流动站,在模架过孔时实时追踪主梁的平面与高程变化,定位速度较传统方法提升 3 倍,且不受风雨天气影响,实现全天候作业。在 0 块施工完成后,还需用 GPS 相对静态定位技术在墩顶复测控制点,为后续节段模架定位提供基准。但 GPS 信号易受桥墩、树木遮挡,实际应用中常需与全站仪互补 —— 在信号良好区域用 GPS 快速粗定位,再用全站仪进行精调校准。
激光扫描以三维点云重构为核心,实现模架定位的整体形态校验。这种技术通过高密度点云数据生成模架的三维模型,可直观对比设计尺寸与实际安装偏差,在模板定位中作用突出。某跨江大桥模架拼装后,采用背包式激光扫描系统对模板内表面进行扫描,生成的点云模型显示腹板处存在 2 毫米线形偏差,施工队据此调整支撑螺栓,避免了后续混凝土浇筑出现错台。其优势在于无需接触测量,能快速覆盖模架整体结构,尤其适合检查模板拼接缝、预拱度等细节部位的定位精度。但早期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繁琐,2000 年后随着自动化处理技术成熟,才在模架定位中规模化应用,且目前中小项目因设备成本较高,普及率仍低于全站仪与 GPS。
三种技术的协同应用构成定位闭环,却仍面临实操短板。某山区桥梁项目因仅依赖 GPS 进行模架过孔定位,未用全站仪精调,导致主梁横向偏移超 5 毫米,需返工调整;而另一项目省略激光扫描校验,模板局部变形未被发现,浇筑后梁体表面出现凹凸不平。从早期单一依赖全站仪,到如今 “GPS 粗定位 + 全站仪精调 + 激光扫描校验” 的组合模式,行业已形成成熟经验,但环境干扰、设备校准缺失等问题仍可能影响定位精度。
这些实践印证:移动模架定位的本质是 “多技术互补的精准控制”,全站仪的点精度、GPS 的动态性、激光扫描的整体性,共同守护着模架从拼装到过孔的每一步定位质量,成为桥梁线形达标与结构安全的隐形基石。
河南省宏远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27935号-7